来源:咸宁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点击次数:12470发布时间:2015-11-24
科技创新勇创业 帮贫助困敢担当
——湖北通山鳜鱼原种场场长 袁观质
袁观质1964年出生在通山县富水水库中上游的大畈镇下杨村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1966年富水水库建成蓄水后淹没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素有“鱼米之乡”的土地上仅生活了2个春秋,就从“肉锅”掉进了“粥锅”。贫困窘迫的家境和红色的时代造就了他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为人厚道、乐于助人的品格,过人的胆识和超人的智慧奠定了他创业的基础。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农村实用技术拔尖人才”,
袁观质同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做事先做人,一人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致富是先富者的社会责任。”
2009年,他经营的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120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了650吨,产值达到700多万元,纯收入达到150多万元。通过他帮扶带动的水产养殖户有42户,户户面积过百亩,产值过百万,纯利过十万。袁观质同志是通山县名符其实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为圆梦寻找创业之路
由于家境贫困,使袁观质过早地步入了社会,15岁的他高中没有毕业就拜师学砖瓦匠,师父的严厉训斥、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一颗尚未成熟的心灵和尚且年幼少小的身躯受到了严酷的锻炼,三年的从师生活使他的意志和毅力超出一般的同年人。
拜师学艺改变家庭的贫困境况一直是袁观质的梦。
为圆梦,他城里乡外做过砖瓦匠,也承包过小小的建筑工程,三年下来还借了3000多元草草结了个婚。
1984年,通山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掀起脱贫致富的开发热潮,胡耀邦总书记“山通库活”的指示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的有志青年投身山水开发事业。袁观质思量着:自己生在水库边,库边的池塘围汊众多,也许自己的梦就在这里。
1989年元月,从未和鱼“睡过觉”的他,揣着借来的5000元钱与大畈镇官塘村签订了350亩围汊养殖水面、为期20年的承包合同,开始编织他的梦。
两年下来,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单位面积产量和优质鱼比例低,经营效益不好,一家四个劳力辛辛苦苦两年才净赚了8000多元。他的父亲认为这不是他园梦的路,但是袁观质却不这么认为。
1990年,袁观质通过对两年来的承包经营进行总结分析,他认为单位面积产量低,鱼产品大众化,生产成本高是经营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为此,他白天劳累一天后,利用晚上时间,再次拜师学艺。他的执着精神感动着县内外水产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对他的关注和关心,不仅从水产养殖理论上对他进行耐心的辅导,而且经常深入鱼池边进行技术指导,使他在养鱼理论和实践上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同时,他还到沙市市向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教授请教,并与该所签订了技术指导协议书,依托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指导自己的生产。
功夫不服有心人。
1990年,在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县水产部门的悉心指导下,袁观质的承包经营状况出现了质的变化。当年的鱼产量由上年的亩产几十公斤猛增到350余公斤,产量、产值、纯利翻七番。一家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丰收喜悦的笑容。
沉浸在丰收喜悦中袁观质,更加坚定地相信,这里是他圆梦的路。但他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有特色?如何利用科技创新的办法使自己的经营效益实现跨越式的飞跃?
求致富追寻科技创新
几经沉浮后的袁观质,在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后,又盘算着走科技创新的路子做更大的事业,决心要做通山水产业率先致富的人,做行业老大。
1994年,一个偶然而又必然的机会出现了,县水产局下属的一个濒临倒闭的国营鱼种场,由于承包人经营不善,亏损严重,退出了承包,县水产局公开向社会招标承包。
袁观质得知消悉后,对这个鱼种场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并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和承包的愿望向湖北省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朋友进行交流,并向专家请教。从而得知鱼类人工繁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生产经营项目,从亲鱼培育、亲鱼挑选,亲鱼配组、药物配方与剂量把握、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等都需要精心细致的技术管理。
从未涉足过鱼类繁殖技术的袁观质,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毅然以当时不可思议的年上缴4万元利润的承诺,承包了别人2万元都不愿意承包的鱼种场,闯进了既陌生又诱人的生产领域。
他首先吸取了前两年缺乏生产技术搞承包的经验教训,聘请了县水产部门的一位老技术员作为自己的技术顾问,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制订了周密的生产技术方案。
经过周密的计划,精心的组织,在技术顾问和有关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当年鱼苗产量达到6000多万尾,比上年增长一倍,当年就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他在鱼苗生产中,处处亲自动手,时时虚心请教,对亲鱼的产前和产后培育、催产药物的配制,亲鱼成熟度鉴别、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等生产技术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此后的1996年起,鱼苗产量每年稳定在2.5亿尾以上。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传统四大家鱼苗种出现了严重的滞销。1995年,生产的2亿多万尾鱼苗仅销售了1.2亿尾,经济效益大不如前。袁观质心急如焚,怎么办?
他静下心一想:市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力求科技创新、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县水产局的支持下,他通过市场调查得知,鳜鱼的市场非常好,但是苗种生产技术难度大,如果能引进鳜鱼苗种生产,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有效解决常规鱼苗过剩的问题。
1995年6月,袁观质从长江引进野生鳜鱼苗10万尾,一方面成立了以技术员为组长的鳜鱼养殖小组,一方面聘请了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李骏民高级工程师为技术顾问,指导鳜鱼人工繁殖技术。通过精心选育,挑选出了翘嘴鳜鱼苗4万多尾,一部分留作自己养殖培育后备亲鱼,一部分以2.50元一尾的价格出售,当年的鳜鱼苗经过6个月的养殖,最大的个体达到900克。这等于给袁观质注射了一支强心剂,他相信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品结构,一定能将鳜鱼市场做大。
1996年,袁观质投入鳜鱼开发资金20余万元,一方面继续从长江购买野生鳜鱼苗选育、培育苗种,一方面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吴遵霖教授合作开展“人工饵料网箱养殖鳜鱼生产性试验”科研项目,当年不仅获得了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该科研项目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鳜鱼的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2001年,形成了年产鳜鱼寸片苗种30万尾的生产能力。
2008年,鳜鱼苗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尾,饵料鱼生产上突破亩产饵料鱼100万尾的大关,鳜鱼生产项目产值突破300万元。
2008年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
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农村实用技术拔尖人才”以来,袁观质利用他在“四大家鱼”和鳜鱼孵化、苗种生产、成鱼养殖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一方面,改进生产设施,提高孵化产能,通过自行设计,将旧的孵化设施改建成了行业一流的“孵化环道”,孵化产能显著提升,年鱼苗生产能力达到4亿尾;另一方面,攻关鱼种培育,服务广大渔民,通过努力探索,将水花苗种培育单产水平提高到每亩200万尾以上,是教科书每亩15万尾的10余倍。为了惠及渔民,为渔民提供优质廉价的鱼苗,他在鱼苗销售上一直维持着30年前的8元/万尾水花的价格不变。同时,每年无偿向富水水库放流四大家鱼寸片苗种200万尾,为富水水库水产品年增产1000余吨,带动渔民年增收750万元。
通过科技创新,袁观质生产的鳜鱼苗种以品种纯、长势快、抗病强等优点迅速占领了市场,产品销往湖北省诸多市州县和外省市。不仅使滞销的传统苗种转化成了健康优质的饵料鱼,与鳜鱼苗种生产形成了产业链条,而且开发出了市场畅销的新品种,带动了一批鳜鱼网箱养殖户和池塘水库套养鳜鱼养殖模式的高产高效示范户。
拓市场追求明礼诚信
袁观质常说:“做人要明礼,明礼赢得朋友;做生意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正是这样,但凡与袁观质交往的人,都认为他是可信赖的好朋友,但凡与他有生意上往来的人,都认为他是生意上的好伙伴。
2007年6月,嘉鱼县的一个客户购买鳜鱼苗种,一个工人装袋时故意一共少给了300尾鳜鱼苗,事后还以讨好的方式告诉了他。他不仅辞退了这个工人,并以此为例严厉批评教育在场的其他工人,第二天他亲自开车赶到客户家向其赔礼道歉,并带上双倍数量的鳜鱼苗补上。
2008年6月,通山县厦铺镇桥口村的一个网箱养鳜户,运输鳜鱼苗时,有一个工人抽烟,不小心烧毁了5个氧气袋,当场使1000尾鳜鱼苗全军覆没,损失近2000元。更重要的是这个养殖户的养殖设施全部下水了,就等“米”下锅,恰恰这时的鳜鱼苗又十分紧张,养殖户抱着试试看能否重新买1000尾的想法找到袁观质。听完客户的话,他当即将自己准备下池养殖的鳜鱼苗全部给了客户,并且没有收客户一分钱,他还语生心长地对客户说:“鱼苗运输要非常注意安全,今后一定要注意。损失钱是小事,出了事故是大事。”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
正是袁观质的明礼和诚信,不仅赢得朋友,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市场。目前,与袁观质建立了长期业务联系的客户有200余家,产品不仅高度覆盖咸宁市区市县,而且辐射到了省内的洪湖市、黄州市、黄石市、仙桃市、潜江市等,邻省的江西省、湖南省、安徽省的客户也慕名而来。
尽责任科技帮扶带头
袁观质的信念是:做事先做人,一人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致富是先富者的社会责任。
事业上的成就,二十年的财富积累,使袁观质成为了通山县的名人和富人,他年产值近千万,年纯收过百万,资产过千万。而真正让他得意的是他已经是一个精神财富的富翁,十多年来经过他帮扶的水产养殖户达40多个,个个年产值过百万,纯收过十万。诸如网箱鳜鱼养殖大户陈崇亨、池塘鳜鱼养殖大户宋水泉、池塘套养鳜鱼高效养殖大户袁有军、张君鹏、徐唐江等等,每个人都在资金、技术上得到过袁观质的帮助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袁观质无偿帮助他人的资金达160多万元,无偿扶持鱼苗、鱼种过亿尾,使40多个家境贫困的家庭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小康生活水平。
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以鳜鱼生产为主的渔业协会,他也理所当然被广大渔民推举为理事长。他说:他要改变会员各自为战的弊端,把养殖户联合起来,在资金、技术、市场、苗种、鱼需等方面抱团,共同抵御自然和经营风险。
他又在圆下一个梦:要让更多的人富裕。
袁观质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1990年至2015年,先后6次被评为市先进个人、11次被评为县先进个人。
他的梦会越来越美,路会越走越宽。